专家顾问: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刘璐 杨楠 孔祥一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张志富
暴雨、高温、台风……2023年入汛(3月24日)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复杂,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多发,全国有35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台风生成数和登陆数偏少,但强度偏强、影响较重,“杜苏芮”环流北上使十余省份遭遇极端强降雨,“卡努”携较强风雨给东北地区造成灾害叠加效应,松花江流域干支流多条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东北多地出现农田渍涝……
跟随天气事件大数据,看看今年汛期我们经历了哪些天气事件。
今年汛期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暴雨、高温、台风、强对流轮番 “登场”。针对灾害性天气过程,入汛以来(截至10月31日),中央气象台共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716期,其中暴雨预警280期、强对流预警169期、台风预警117期、高温预警50期、其他预警(沙尘暴、大风、大雾)100期。
7月26日,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拉响。汛期,中央气象台针对“杜苏芮”等台风共发布台风红色预警19期。
7月29日,中央气象台针对京津冀等地的极端降雨过程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这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第二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上一次是2011年9月29日。
2023年入汛以来中央气象台预警发布统计
降雨:暴雨强度大,极端性强
入汛以来至10月31日,我国出现了35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其中较强20次、强13次、特强2次,次数比去年略少,但暴雨强度大、极端性强。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32.3毫米,较常年同期基本持平。
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新疆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5成,河北中南部、北京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湖北北部、陕西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偏多5~8成,局地超过1倍。
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实况图
从流域看,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太湖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辽河流域、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今年降雨集中的区域较往年更加偏北,而传统意义上的降雨集中区域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今年降水量则明显偏少。
2023年全国降水情况综合信息图
今年的降雨还有着极端性强的特征。入汛以来,全国共有72个国家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346个国家站突破月极值,最大累计降水量出现在广西北海(国家站),达3078毫米。福建福州、河北石家庄、黑龙江哈尔滨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7成,福州累计降水量达1869.9毫米,为历史同期第一多,银川累计降水量未过百,排在全部省会级城市的最后。
今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几次暴雨过程均与台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7月29日至8月1日,受“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华北地区出现历史极端强降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有着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极端性强的特点,河北和北京为强降雨集中区域,最大累计降水量达1003毫米(河北邢台临城县);京津冀地区平均累计降水量,超过该地区平均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北京降雨持续时间长达83小时;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及北京西南部等地连续两天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暴雨肆虐之下,河北和北京有1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北京三次降雨过程对比图
受台风“海葵”及残留云系影响,9月3日至9日上午,福建宁德、福州、厦门、漳州,广东揭阳、深圳、广州和佛山,香港及台湾东部等地出现400~721毫米降雨,台湾花莲局地超过1100毫米。广东深圳2、3、6、12、24小时降水量均破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香港天文台录得最大1小时雨量158.1毫米,为1884年有记录以来香港最高纪录,港岛东南部赤柱录得24小时雨量842毫米,打破香港24小时降水量纪录。
入汛以来,我国已出现3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较去年同期偏少。
3月21至26日,江南、华南出现首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6月1日午后,辽宁省部分地区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辽宁、吉林等地出现8-10级雷暴大风,局地达11级,且伴有冰雹、龙卷风天气。9月19日,江苏宿迁经开区南蔡乡、宿豫区大兴镇以及盐城阜宁芦浦镇和板湖镇出现龙卷。
高温: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今年夏季(6至8月),我国高温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的特点。高温天气涉及新疆、内蒙古西部及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第一多为2022年)。
从高温日数看,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重庆、福州、杭州高温日数均超过30天,其中石家庄、福州更是达到了42天。35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分别有64个和23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和月极值;有317个国家站最高气温最大值达到或超过40℃。
全国省会城市高温极值及高温日数统计
夏季,华北、黄淮地区(京津冀鲁豫)经受了一番高温炙烤。7月上旬,华北、黄淮气温偏高2.7℃,为历史同期最高。华北地区出现大面积40℃以上区域,北京、河北、天津共有12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约占站点总数的七成。其中,北京地区高温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强,6月、7月、8月高温日数均破历史极值;6月和7月共计29天到达高温日,两次出现6天以上的连续高温。
另外,5月1日至6月10日,我国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出现高温天气,内蒙古中西部、京津冀、河南中北部、山东中西部、苏皖北部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7℃。全国80余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伴随着高温,今年上半年,云南区域平均降水量仅有265.1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少,较常年偏少近30%,遭遇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夏连旱。
台风:偏少偏强,路径复杂
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呈现生成源地位置偏东,生成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强度偏强、台风极端强降水事件多发等特点。1月1日至10月31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生成16个热带气旋,较常年同期偏少6个。这16个热带气旋中,在发展过程中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的有8个,占比50%。6个台风以热带风暴及以上强度登陆我国(包括台湾省),较常年同期偏少1个。这6个登陆台风的平均初次登陆强度为41.8米/秒,较常年平均值(32.7米/秒)显著偏强9.1米/秒。
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不稳定,副高出现多次南北摆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年热带气旋路径复杂多变。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走出了复杂的“之”字型路径,第16号台风“三巴”成为近20年里第一个在雷州半岛西侧登陆的台风。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叠加图
今年登陆我国台风数量虽然略偏少,但有着破坏力强的特点,特别是“杜苏芮”“海葵”等台风带来了严重的风雨及洪涝灾害。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统计
7月17日,“泰利”登陆广东省湛江市,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时间较常年(6月27日)偏晚了20天。
7月28日,“杜苏芮”先后影响了14省(自治区、直辖市)(闽粤浙赣皖豫鲁京津冀晋黑吉辽),造成严重灾害损失。
9月3至5日,“海葵”先后三次登陆我国,给华东南部、华南带来极端强降水。
今年的主汛期已结束,但天气形势依旧复杂多变。面对冬半年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挑战,我们要始终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充分认识天气气候的复杂性,不断强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共同应对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文章部分内容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作者:苏杰西 责任编辑:闫泓)